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玉树盈阶 丹桂飘香——记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的善牧郑玉桂》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玉树盈阶 丹桂飘香——记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的善牧郑玉桂》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玉树盈阶 丹桂飘香——记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的善牧郑玉桂》
△郑玉桂牧师

郑玉桂牧师,1917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原惠安县)沙格村。1950年按立牧师圣职。1956年由惠安奉调福州。曾任福建省基督教协会会长、福建神学院院长;1991年至2002年担任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历任第六、七、八、九届福建省人大代表。郑玉桂牧师是我国和福建省基督教界的杰出领导者。长期与党和政府真诚合作,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巩固党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年2月逝世,享年95岁。

一、慈母孝子,基督情怀

“我自出母胎就被交在你手里,从我母亲生我,你就是我的神(诗篇22.10)。” 郑玉桂牧师就是以这样奇妙的“圣经密码”和“灵命基因”降生的。面对儿女早夭和贫病交加的困境,其母亲以朴素的认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祷告:祈求上帝保佑腹中之子平安出生,未来愿以爱子侍奉,造福社会。

1926年,母亲送儿子到距家20多公里的惠安县城教会创办的时化小学读书,郑牧师晚年回忆,“星期日要准时晚自修,老师巡视若看到有同学伏在书桌上睡觉,会打头或揪耳朵,看我太瘦小了,只摸摸头。”那时他年方9岁。在战火纷飞的青年时代,郑牧师辗转就读于闽南神学院等四所神学院校,积极储备神学知识。求学期间,又先后到惠安的叶厝、梅林、后郑、塗岺等礼拜堂传道,拓展事工,传播福音,其体察民心、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行,令众信徒拍手称道。

二、时代使命,爱心同圆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一个全新时代。《共同纲领》庄严宣告: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每位基督徒也都面临着正确处理信仰和国家关系的重大抉择。我们应“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我们的前途一定是远大光明的”,“认识时代,面对现实,为新生的祖国,为广大的群众而实践基督化的人生”。这篇以《新时代的传道人》为题,原载于教会刊物《公报》(1950年第二期)上的特等奖论文,作为《郑玉桂文集》的开卷首篇,至今重读,其前瞻性的观点仍令人敬佩不已。1950年,郑玉桂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按立的牧师。同年7月,吴耀宗等40位各教派负责人,发表《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三自宣言”,表明了基督徒拥护新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势力控制,实现中国教会“自治,自养,自传”的愿望。郑玉桂牧师便是首批响应拥护宣言的1527位签名者之一。 他带头响应全国基督教抗美援朝革新委员会发起捐献一架飞机支援朝鲜前线的号召,积极捐款,受到县政府的表彰。从那时起,他频频在《天风》、《协进》、《田家》等宗教刊物上发表经验总结和前瞻设想之类的文章,“言之有物而不尚空谈”。在新时代的滚滚洪流中,年轻的郑牧师立志要做三自办教的坚守者、实践者、宣传者。虽仅而立之年,但他已开始对中国教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探索和论述。

  1956年福建中华基督教会三大协会(闽南大会、闽中协会、闽北大会)合并为中华基督教会福建大会。郑牧师奉调福州,担任副总干事兼办事处主任。年轻有为的他进一步显露才华和能力,在探索教会三自方向勉力践行。其后虽遭遇文革动乱,教会被迫停止活动,他坚持祷告读经,在原福州市基督教会开办的革新制品厂担任总务12年期间,他仍然不辍思考未来中国教会往何处去……

三、花甲耄耋,黄金年华

文革结束后,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正值花甲之年的郑牧师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他坦言“要为教会好好再干二十年”。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他,本应含饴弄孙的岁月却成了他一生中的黄金年华。且看:

踏遍八闽大地,积极落实国家宗教政策。  郑牧师与福建省相关分管领导,率领落实宗教政策小组,用三年多时间,踏遍全省除光泽县以外的65个市、县(区),数年内全省共计收回教会房产4万余平方米。妥善解决了不少遗留问题和矛盾隐患。在他的忠心奔波侍奉下,福建各地的两会组织恢复及堂点建设如火如荼,为推动福建省基督教会较快步入正轨打下了坚实基础。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玉树盈阶 丹桂飘香——记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的善牧郑玉桂》
△创办神学院,第一届神学院董事会(第一排右起三)

创办福建神学院,培育优秀教牧人才。面对教会走上正轨后“稼多工少”,急需传道人的现状,郑牧师协同教会其他教牧同工,克服“三无”(无校舍、无教师、无教材)的重重困难,率先于1983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省级神学院。历经近40年的光阴, 截止2020年,福建神学院共计培养毕业生2113名。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已成为福建省基层爱国宗教团体、基督教活动场所的中坚骨干。如今,这数栋位于福湾新址颇具英伦风格的红砖建筑群更是声名远扬,成为福州的特色地标之一。

促进海内外友好往来,积极宣扬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随着国门打开,中国宗教界与海外的交流也日益密切。郑牧师深谙“宗教无小事”、“外交无小事”。一言一行,任何疏忽,皆悠关国家尊严和中国教会荣誉。不论在其多次率团出访美国、英国、巴西、澳洲、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或接待海外宗教界人士的来华访问,郑牧师善于把握时机,敞开心扉,耐心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详实的数据来宣扬说明党在新时期如何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面解答海外宗教人士的疑问,积极消除隔阂与误解。 作为一名教会领导人,郑牧师处事原则性强,思虑周密,顾全大局。他曾多次婉拒境外教会的盛邀,他坦言,“如邀请两人,我会去;只我一人,我发言的内容万一被添油加醋,说不清楚,有损个人声誉,更有损教会和国家利益。”其鲜明的爱国立场,纯正的基督信仰,不亢不卑的优雅风度,对答如流的口才,赢得了海内外嘉宾的高度评价。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玉树盈阶 丹桂飘香——记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的善牧郑玉桂》
△1982年随丁光训主教代表中国基督教协会访问欧洲五国

开启海峡两岸教会交流先河,增进彼此了解。  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海峡两岸交流的呼声日益高涨,郑玉桂牧师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发挥基督教会在两岸交往中的桥梁作用。应台湾平信徒传道会的邀请,1995年1月郑玉桂牧师率福建省基督教牧师团一行9人首访台湾。台湾媒体以醒目标题“欢迎大陆第一个牧师团访台”和“两岸基督教会领袖座谈会召开”进行报道,引发了政界和民间的轰动。在台期间,郑牧师接受媒体访问时,引用《圣经》的话,强调海峡两岸都要“用爱心说诚实话”;求大同存小异,共促祖国统一。 耋耄之年的他不顾年事已高,曾先后三次率团访台,为海峡两岸基督教界的正常交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玉树盈阶 丹桂飘香——记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的善牧郑玉桂》
△1995年福建日报刊登祖国大陆基督教代表团首次访台

团结不同教派传福音,赤诚爱国映情怀。   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郑牧师饱含情感地说:以我几十年的亲历,中国的富强,统一,所有问题,还得靠中国共产党来解决,其他任何人没有这个能力。而我们基督徒,所有教派,都要团结,坚持福建教会印发的年历上鲜红的八个字“爱国爱教,荣神益人”!郑牧师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在其长期担任福建省“两会”的主要领导人期间,要求省两会包括不同教派背景的领导“同心合意,目标一致,绝不在内部分岔”。福建地处东部沿海,由于历史渊源,教派多且背景错综复杂,但是正因为郑牧师对基督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尽心竭力,福建教会在教派的合一和团结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一位成长于农村,从基层教会走出来的教会领袖,郑牧师高度关注农村信徒的境况。在全国两会兼任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期间,针对基层信徒属灵书籍少,文化水平不高的客观事实,在他主持下,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农村讲道集——《溪水旁》,每期印发3万余册,发行全国。1995年10月,该刊应邀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教会农村信徒的新鲜活力。 

  郑玉桂牧师年少时经历过积贫积弱的旧时代,而立之年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洪流,耋耄之年又恰逢改革开放盛世,其生命的九十五个春秋一直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从一介平凡的乡村牧师,一步一脚印,最终成长为中国教会的领袖之一。原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韩文藻先生盛赞他“是老一辈同工中不多见的一位实践型的探索者”,“郑玉桂牧师的探索,几乎贯穿在三自爱国运动50年的漫长征程之中”。这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基督教中国化的践行者。他一生最大的特点亦是最大的优点,就是把爱国、爱教、爱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爱为圆心,构划出一个完美的同心圆。作为一位爱国爱教,肝胆相照的宗教领袖,党和政府高度信任和敬重他。2005年9月在郑玉桂牧师九秩华诞座谈会上,与会的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张燮飞高度评价他“是一位始终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带领广大信徒坚定走三自道路的善牧,是一位深受教内外敬重和爱戴的德高望重的长者。” 这面旗帜见证了中国基督教自治、自养、自传方向的正确和光荣,也见证了郑玉桂牧师丰盛圆满的一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