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金四十年,男儿侠义在双肩。感天动地朱邦月,常驻真情在人间。”这是易中天对朱邦月的称赞。
朱邦月获得荣誉很多,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基督徒,一个平凡的煤矿退休职工人,一个普通的家庭能感动中国?为什么社会给他这么高的荣誉?2016年12月朱邦月的家庭被授予“全国文明家庭”。是继2009年朱邦月获选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的又一殊荣。同时能入选三项全国级的荣誉,在中国教会基督徒是唯一一位,恐怕在全国也是唯一一位。
朱邦月是一名基督徒,是福建省邵武市晒口煤矿退休职工,今年84岁,左腿安着假肢,拄着拐杖的他,每天忙里忙外,住在一套50多平方米的简陋房子里。近二三年来,他的两个养子先后去世,他照顾着与他相依相伴,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这对患难夫妻携手并肩走过四十多年艰苦岁月。
1965年,年轻矿工朱邦月结识了上海人顾伟祖和他的妻子朱玲妹。朱邦月看见邻居患佝偻病的顾伟祖和他妻子朱玲妹(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整天萎靡不振,行走干活都十分困难,他家一有重活粗活,手脚勤快的朱邦月弟兄常常去帮助。1967年5月的一个晚上顾伟祖心脏病突发,临终前,拉着朱邦月的手,求朱邦月照顾自己家里已经怀有5个月胎儿的妻子和3岁的孩子,善良的朱邦月弟兄含着泪水点头应允。工友顾伟祖去世后,朱邦月弟兄照顾起这个家,在照顾朱玲妹坐月子和一个刚满三岁的孩子日子里,他耐心细致又关爱有加,毅然决定娶朱玲妹为妻,放弃了生育自己孩子的想法,全身心照顾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儿子。
两个孩子渐渐长大,朱邦月弟兄省吃俭用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好,指望两个孩子长后,可以分担家庭的负担。可是谁会想到,两个孩子遗传他妻子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朱邦月弟兄为了给妻儿三人治病,到处寻医问药,转眼两个孩子先后高中毕业,因为身体的缘故在找工作时屡屡碰壁,这让朱弟兄非常苦恼沮丧。
常言道:屋漏偏逢连绵雨。1986年5月16日,他骑自行车上班,满脑子都是孩子的病情和工作问题,一不留神忽视了路况,这时迎面一辆装满砂石料的卡车驶了过来,他才发现前面狭窄的单行道有块石头拦住了去路,他下意识地下车时,脚却送入了卡车的后轮之下,一声惨叫,朱邦月弟兄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场车祸使朱邦月弟兄左脚残疾,他身体机能极其虚弱,术后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二十年来经常化脓流血,一直拖到2006年,他的左腿截肢,福建省红十字出钱为他装了假肢。
因妻儿三人丧失了行走能力后,生活不能自理,妻儿坐在轮椅上,残疾的他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后,他的小儿子说:“父亲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低头双手合握祈祷,祈求上帝赦免我们的罪,免除我们一家的苦痛,赐给我们力量。”祈祷后的他便开始了一天的辛劳:洗衣、做粥,清理卫生,扶着妻儿的起床,帮穿衣,洗刷,喂饭,上卫生间……
朱弟兄说最难的事,是妻儿的洗澡了。夏天洗一个人也要耗费他半小时以上的时间,而到了冬天这个时间更延长到一个半小时左右,洗完澡又帮妻儿一一按摩,然后推到屋外晒太阳;接着又有一大堆的衣服要洗……忙完一天的生活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半夜还要起床给他们逐个翻身,避免一种睡姿造成妻儿三人身体的麻木和痛苦。几十年下来朱邦月弟兄的生活机械似地进行着。有的人劝他把妻儿送到福利院;这孩子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又不是自己亲生的,何必拖着受累赘。朱邦月脸就沉下来说:“有我在,这个家是不会散的”。是啊,他不能背信弃义,他是用一生的爱来践行自己的承诺、自己的信仰。倘若是别人,或许早就放弃这个家,去追求自己幸福的生活。
“如果没有上帝给他们的恩典,是没有办法走到今天的。”他的妻子朱玲妹姊妹说。她是1994年信主,1997年受洗,是人们用抬、用背的方式把他们带进进邵武市东关教堂的;朱邦月弟兄是1995年受洗,他们没有埋怨上帝,苦难使他们一家更加同心祷告,仰望上帝的怜悯。朱玲妹姐妹每天都坐在轮椅上看《圣经》,她说:“《圣经》看了十几二十遍了,是上帝的话给我力量。”朱邦月弟兄,他40多年如一日坚守着这个家,他的爱完全是舍己的爱,正如《圣经》所说的:“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
他的小儿子朱邵华生前说:“父亲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人了,他做的不过是洗刷打扫之类,是家庭妇女每日里都要做的平常事。可是正如有人所说,正是这种平凡于我却无异于天,因为如果没有父亲几十年平凡无私舍己的付出,我们的世界将是一片黑暗。”
小儿子朱邵华非常好学,参加自学考试。用了三年半的时间,他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获得厦门大学会计专业的毕业证书,同时还获得了福建省自学考试励志成才奖。2002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与网络结了缘,陆续在几家国内知名刊物和国内最大的文学网站“榕树下”发表了40多篇小说、散文、随笔。2011年8月16日以朱邵华父亲为原型创作的纪实长篇小说《只想做个好人》《我的父亲不是生父》改编的数字电影《父亲朱邦月》,在央视六套播出。
在邵武市朱邦月弟兄一家没有什么亲戚,但是朱邦月说自己不孤单,他们一家感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1989年邵武市煤矿特批他和妻子提前退休,许多社会上好心人和单位以及政府帮助他。当地社区、居委会的人,出钱为他们的家请来了保姆,朱邦月生活就轻省多了,邵武市基督教两会主席冯一中牧师带领同工弟兄姊妹常去看望,关心鼓励他们。
朱邦月弟兄一家经过商量,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也可以说是他一家人的心愿。一是邵武市慈善总会,邵武市文明办等机构决定在邵武市慈善总会开设朱邦月爱心账户。他表示,社会各界的捐款,除了保障一家人的医疗费用之外,剩余的愿意帮助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特困生等。二是朱邦月弟兄说,妻儿三人所患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被列入世界十大医学课题,全世界都在孜孜以求地不断摸索研究。他们去世后的遗体如果能有助于医学研究,不仅可帮助医学界早日攻克难题,还将为别的患者找到生存希望。在街道和煤矿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朱邦月弟兄一家四口填写了有关材料,向省红十字会志愿申请捐献器官遗体。
全家人进行遗体捐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不多见,是少有的。这才是真正的舍己大爱,这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为国家,为全人类的奉献。
2013年1月5日朱邦月的儿子朱邵华去世,顾中华于2016年4月3日去世,他们安息在主的怀中,走得很安详,走得悄然无声,没有哀乐,自此永别人间,无处凭吊。他们的遗体无偿捐献给福建红十字会,以完成他们生前的心愿。
2014年,朱邵华的遗作《为爱而来》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献给父亲朱邦月的书,终于面世,满足了朱邵华生前出书的心愿,也完成他们一家人的一桩心事。
这位可敬的老人,仅因邻居工友临终前的一个托付,便从青年到暮年,一直以善良的心和舍己之爱,以常人无法想象,无法坚持的毅力,支撑起了这个不平常的“家”。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烛光,点燃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朱邦月的家庭被授予“全国文明家庭”。习近平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让好家风传递正能量”——朱邦月弟兄的家庭传递的就是这种正能量。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更多像朱邦月弟兄这样的人,“感动中国”这一称号,朱邦月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