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牢记神圣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的牧者余祖智》

余祖智1890年出生古田县卓洋乡苏洋村。经教会推荐考入基督教福建协和神学院,攻读基督教教义,潜心研究神学。于福建协和神学院他追求真理,成绩优异,毕业后分派到闽清县教会任牧职,负重吃苦,主动联系教友,深受大家的爱戴。又受福州基督教教区委派回古田县担任平湖集贤堂牧师一职,负责传道、布道、行政等管理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被委派任卫理公会平湖教区教区长、古田县教区教区长、古田县怀礼医院院长、古田县麻风疗养院院长。

坚定信仰信念保持自我本色

余祖智牧师自幼归信,家境清贫,婚后育有三男、四女。其妻黄金钗是位才德妇人,余牧师因工作特殊常在外奔波,教育子女的任务就落在她的身上。她以“爱”来教育,训诫子女“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她以“勤”为教导,“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勤奋是一种努力自强的精神,勤奋是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余牧师的长子积极参与地下党工作,在一次回古田途中,因携带《共产党宣言》《列宁论战略与策略》等书籍,被国民党保安队查获被捕,遭受严刑拷打,保释后不久病故。余牧师夫妻无比地悲痛,却坚信所付出的不是徒然,坚信收成归天家。

余牧师在牧养教会中尽心尽力,他在牧养中也没有忘记如何地辅导信众,既要照顾到全体,又要关心到个别信众的特殊需求。

余牧师把每一次上讲台分享信息,都当做是最后一次的机会。为了能把道讲好,他每次在预备讲章,都是对字、词、经节认真推敲对比。常常是白日忙着工作,夜间伏案写讲章。而对信众,特别是贫困及病患的家庭更是逐一探访,余牧师谨记《圣经》的教导:“瘦弱的,你们没有养壮;有病的,你们没有医治;受伤的,你们没有缠裹;被逐的,你们没有领回;失丧的,你们没有寻找。”(结34:4)所以在余牧师牧养工作的内容中有一个清单:瘦弱的,要养壮;有病的,要医治;受伤的,要缠裹;被逐的,要领回;失丧的,要去寻找。他在教会牧养中发现一个现象,有些信徒过度强调信仰的效应性,而忽略了信仰应当用行为活出来。于是余牧师通过讲台上教导信徒,“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雅2:26)也经常到弟兄姊妹的家中帮助信众,鼓励他们要信行合一,敬虔的信仰是从生活中流露出来。这也为余牧师后来发动信众筹钱、粮帮助古田工委打下了基石。同时他也教导信仰要凭信心而活出“光”的美德。在教会的两大节期复活节和圣诞节中,余牧师会组织信徒骨干等到特困、重大病患者家中分发米粮,送去爱心。有些信徒不理解《圣经》称没有信主的人为“外邦人”,牧师则耐心讲解《圣经》中提到“外邦人”的含义。对社会关怀工作有些信徒不理解的就会问牧师:“为什么要用教会的钱去帮助教会之外的人?”余牧师回答:“耶稣在好撒玛利亚人故事中,教导谁是我们的邻舍,撒玛利亚人,看到路边被强盗抢劫了并被打倒在地的犹太人,就把他带到店里,并留下钱给店家照顾。撒玛处亚人与这犹太人并不认识,且犹太人对撒玛利亚人是瞧不起的,但是撒玛利亚人是以德报怨。更何况这些人都是我们身边的朋友邻居,我们更当看顾。圣经教导:知道善,就当去行。”

在余牧师的努力教导和影响下,信徒们信仰坚定,自主帮助他人,正信正行。在余牧师的心里有一个侍奉的秩序:上帝、家庭、工作。他经常与信徒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上帝家(大家、教会),上帝建造我家(小家)”,“舍小家,顾大家”,他的家国情怀不但影响了信众,也影响了他的家庭,他的妻子儿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抗日战争期间,子女长大成人,余牧师教导他们甘于奉献是青年应有的精神,继续鼓励其子女当为国家做贡献,同赴国难。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打算,会影响国家的利益。奉献精神虽然很高尚,但做起来并非高不可攀,奉献就在身边,奉献就在眼前,人人都可以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奉献,一个人要多讲些奉献,少讲些索取,多为国家着想,少考虑个人得失,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精神充实的人。

1941年春,福州第一次沦陷。闽江特委决定将杨人屏、郑君玉、杨端玉、陈鼎坤等人从福州调到古田工作,并将平湖区委扩建为中共古田工委。余牧师的孩子余泽波任书记、郑君玉任组织委员、杨人屏任宣传委员、余仲光任青年委员、杨瑞玉任妇女委员。余牧师学做“好撒玛利亚人”,在生活上保障他们物质所需;在工作上积极掩护、提供场所、秘密放哨等;在资金上竭尽所能,通过各种渠道发动弟兄姊妹祷告、奉献。他将教会中的“五饼二鱼”全然摆上。据不完全统计,先后转移交付给中共古田区委银元达2000余元,大力支持地下党革命的工作。同时,他不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等口号深入老百姓的心坎。

扎根红色土地传承红色血脉

余牧师的孩子余泽波,从小在教会学校成长,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地下党支部委员,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夏毕业于洋口英华高中,余祖智牧师支持他前往武夷山参加省委党校第一期骨干培训班。结业后,他受中共闽江特委委派回古田,任中共古田县区委书记。组织工作由毕业于福州神学院的余仲光同志担任。余仲光为人老实厚道,在余牧师引荐下成为平湖教会办的育英小学教员。后来,他们以育英小学作为地下工作据点,发展党员,并先后组建平湖育英小学、超古中学、凤埔、前洋四个支部。在超古中学建立党的外围组织:“七七读书会”“抗日宣传队”“学生抗日联合会”。通过上述合法的组织机构进行抗日宣传、抗日救亡,下乡宣传,还同其他学校联合组织搞宣传、演话剧、行义卖等活动。其宣传内容诸如“一个人,两个人,我们反对人压迫人;一个人,两个人,我们反对人剥削人”。内容很简单,宣传很到位,把党的宣传教育在古田深深地扎下根。

余牧师的孩子余泽波后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2012北京大学授予他“教书育人终身成就奖”;2015年9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授予他“抗战老兵”纪念奖章。

在古田这块土地上,余祖智牧师一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建设新中国做出基督徒应有的贡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