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牧者使命的王宗诚》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牧者使命的王宗诚》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牧者使命的王宗诚》

1900年10月14日(农历),王宗诚生于惠安型厝乡吟兜村(现为惠安县东桥镇珩海村委会吟兜村),其父王振德为传道人,他是家中长子。王宗诚4岁那年,父亲到漳州医馆侍奉,于是他随父来到了漳州,并在此接受了启蒙教育。他先在漳州接官亭小学就读,10岁那年,随父亲迁居漳州桥圩,转入漳州桥圩私塾,1912年,他曾短暂就读于鼓浪屿养元小学(林语堂的母校),次年就读于漳州华英小学。1916年入读鼓浪屿寻源中学,该学校重视基督信仰教理的学习,不少学生后来成为闽南教会的牧者,王宗诚正是在此接受了基础神学教育,并在1919年考入南京金陵神学院(专科)。

1922年,神学院毕业后,王宗诚在厦门泰山教会(今厦门中山路一带)开始了教会的侍奉生涯,并在海沧青年会小学与鼓浪屿女子师范担任教员。1926年经过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考核,正式成为泰山堂传道,于1933年被按立为牧师。

王宗诚非常热心教会事工,也一心希望通过自己在教会的工作为国为民做点实事,他是厦门区会重要的同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参与了闽南大会“筹备激励团”“五运”“筹备教育领袖训练会”等重要事工,为厦门教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见证了厦门教会在50多年中的沧桑历程。而他在厦门教会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善于担任翻译事工。因为当时国民义务教育和国语普及所限,不同地方人员交往多使用方言,若有外地著名的布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来到厦门开展教会活动需要翻译,王宗诚就承担起翻译的事工。

1933年4月17日下午,厦门举行美华圣经会在华百周年纪念庆祝大会,著名爱国将领、基督徒、冯玉祥西北军“五虎大将”之一的张之江将军应邀演讲,王宗诚担任译员,他把张将军对于教会的劝勉传递给了厦门教会。王宗诚翻译生涯最为辉煌的时刻,当属成为大布道家宋尚节的译员。宋尚节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教会自传的重要人物,他在全国各地巡回布道,见证了华人传道人在教会中的崛起。可是宋博士有浓厚莆田腔,一般人难以听懂他的话语。因此每到一地都需要带着翻译人员,而在闽台布道时,王宗诚就成了他亲密的同工。

1936年,宋尚节决定前往台湾布道工作,并带上了王家兄弟作随行。尽管占领台湾的日本当局极力阻扰,但这挡不住海峡两岸教会和基督徒的浓厚情谊。据宋尚节回忆:“我只带最简单的行李在四月十五日与王宗诚、王宗仁两人赴台北,每天儆醒祷告,求主将‘己’完全钉死。”“回忆在台湾二十五天,圣灵大大作工,七、八千人蒙恩,又蒙受热情接待,可以说登到极高。”由此可见,宋尚节通过王宗诚的协助,圆满地完成了在台湾的福音布道工作。对于王宗诚来说,此行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影响,他更是希望日后有机会一定要为台湾回归两岸统一做工作。待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后,王宗诚亲自前往台湾,与当地教会交流,拉近了两岸教会的关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奋兴会、培灵会在厦门举办,教会发展也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作为牧师的王宗诚很重视并协调做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社会安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36年7月,全国基督教第二届查经大会在新建不久的鼓浪屿三一堂举行,由宋尚节博士带领,王宗诚与弟弟王宗仁同时担任翻译员,查经大会每日上下午各一次,他在一个月时间里,就将整本《圣经》查考完。宋尚节在厦门的活动在当时盛况空前,参与人数众多,在厦门乃至闽南教会中引起了巨大轰动。王宗诚的精准翻译让厦门信徒得以从宋博士那里获取宝贵灵粮。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牧者使命的王宗诚》

王宗诚牧师不仅在教会里殷勤侍奉,还热心各种社会事业,在他担任教育、医疗机构董事时期,为社会做出了许多美好的见证。鼓浪屿的救世医院是当时闽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医院,其医术、医德享誉海内外,求医者既有本地人,也有来自东南亚的华侨。1938年1月14日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常委会派王宗诚、黄大辟、陈天恩等人出任鼓浪屿救世医院董事会董事。王宗诚在此工作期间积极推动医院为民为社会看病医治事工,十余年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福民小学是民国时期鼓浪屿著名的小学,其教学质量在岛上是数一数二的。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福民小学被日伪强占,推广奴化教育,抗战胜利后,学校开始了重建工作。在复校过程中,王宗诚担任董事职位,为福民小学走上正轨贡献了力量。抗战后,王宗诚牧师会同教会人士一道倡议整合教会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学,成立了“主光小学”,并担任董事长,积极推动学校的国民化教育,此校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与好评。当年就读于该小学的胡友义先生后来为鼓浪屿建设“钢琴博物馆”“管风琴博物馆”倾入一生,厦门人称之为“鼓浪屿之子”。

王宗诚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字事工,1932年被聘为《道南报》的特约董事。这份报纸主要刊登教会时事、各地新闻、神学讲章以及福音小故事等内容,是当时闽南地区颇有影响的教会报纸。

王宗诚牧师充满爱心,积极投入到各种社会慈善事业中。1931年夏秋,中国暴发罕见的特大水灾,受灾人数多达数千万,王宗诚牧师组织教会人士立即行动起来,成立“厦门基督教教会学校青年会医院急赈筹委会”,多方奔走筹集救灾善款,救援受灾的同胞。王宗诚作为泰山堂的代表,在其中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他担任“厦大基督教学生公社”委员会委员时,也积极救济贫寒学生,为许多学生提供福利。

王宗诚牧师非常关爱信徒的生活,为受苦受屈的信徒主持正义讨公道。比如为华人教会培养了不少优秀牧者长老的陈织娘,在其丈夫去世后,因为家产问题纠纷,其合法身份遭到族人质疑。在家族开会处理此事时,王宗诚以牧师身份亲到现场调解做工作,为陈织娘证实了合法身份,也为一个家庭化解了一场家族风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基督教爱国人士吴耀宗的号召下,中国教会发起了“三自革新运动”。王宗诚立即响应吴耀宗的呼吁,积极投入到三自爱国运动中,他担任厦门市基督教三自革新筹委会副主席,向教会弟兄姐妹宣传:“我们必须贯彻三自革新精神,使教会从外国人控制的机关改变为中国人民自己的宗教事业,也使教会所举办的教会事工,永不再为帝国主义服务,将中国教会导入正轨,使中国基督教成为真正的中国人民的基督教会。”他强调说:“基督教徒与非教徒,信仰上虽不同,但都是人民的一份子,只有人民的立场。我们与帝国主义断绝关系,应深入展开三自革新运动,加强与人民间的革命大团结,共同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奋斗,协助政府坚决镇压反革命,完成土地改革,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唯有巩固人民政权,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得到自由、独立、平等,基督徒不能例外,基督徒爱国爱教是本分。”

王宗诚牧师凭着拳拳的“爱国爱教”之心,以时代敏锐的眼光和积极性,顺应了时代需求,积极推动革新事业,参与三自爱国运动和各项社会活动,使得福建厦门教会能健康有序地发展、三自爱国运动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教会的学校、医院等机构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王宗诚作为学校、医院的董事,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福民小学、主光小学先后被政府接管。1951年1月5日,军管会发布文告指出:“管制美救世医院产业,该院全体职工表示拥护。本市卫生局接办救世医院及附设护士学校,该院、校员工师生及董事热烈欢迎。”“市场卫生局派商铭为代表,正式接办该院校,该院校董事会推举王宗诚、黄桢德为代表,办理移交手续。4日晚开

欢迎大会,欢迎政府接办。”

王宗诚积极参加各种会议活动、参政议政,他参加过许多全国或地区性的重大会议,1948年10月参加苏州召开的中华基督教全国总会、1952年3月参加北京举行的中华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二次扩大会)、1956年1月上海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56年12月参加“中华基督教福建大会”成立,当选为会长,1958年2月参加“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筹委会”选为副主任。1961年任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12月选为厦门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1958年,厦门教会开始“联合礼拜”,王宗诚所在的泰山堂并入中华第一圣堂--厦门新街堂,而他也同时到新街堂担任牧者。他相继担任厦门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同时,还分别担任过厦门市人大代表,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协委员多年。1975年,一生荣神益人的王宗诚牧师安息主怀。

王宗诚牧师一生爱主之心强烈,积极投入到教会各项事工中,为教会发展、造就信徒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热爱社会公益,涉足了教育、医疗、慈善等等领域,在教育方面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厦门社会培养了不少有用的人才。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上不少基督教遗迹都曾留下王宗诚牧师的佳美脚踪。而在新中国建立后,王宗诚牧师顺应了历史潮流,响应三自爱国运动,带领教会机构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为厦门教会在新时期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作为爱国爱教的宗教界人士典范,王宗诚的一生实践了耶稣基督爱神爱人的教导,而他爱国爱教的精神,是值得后代人效法的。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