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继承家训传颂家风的林肇文牧师》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继承家训传颂家风的林肇文牧师》

1902年10月,古田县杉洋镇的一个夜晚,一声洪亮的啼哭声划破了夜空,林氏家族又添一男丁,他就是林肇文牧师。

古田杉洋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俊才辈出。南宋时期,中国政治中心南移,赋予杉洋良好的发展机遇。南宋理学家朱熹避“伪学”之祸,潜踪杉洋,在蓝田书院讲学,给这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此这里崇学之风蔚然,“先贤过化之乡”的美称由此而来。由于根深蒂固的聚族而居观念,余、李、彭、林四大姓氏划区分居,逐渐形成了“四姓八境”的街巷格局。而林氏聚集地为“书家前路”,因书塾旧地及附近多为书香门第而得名。林氏宗族以优良的家风传承,出现了不少精忠报国的爱国名将和英雄。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继承家训传颂家风的林肇文牧师》
林氏故居

林氏自一世祖林孟卿始,即重视家风的树立与传承。林孟卿远祖忠勇爱国遗风、力行家教:“严教训,重斯文,礼诗书,不图一己之功名”,以“忠爱”“养志”等道德精神为核心,引导后人如何为人处世,修齐治平。林世昌将林氏忠勇爱国的家风传承推向一个高峰,乾隆年间中武举,嘉庆十四年钦命为台澎挂印总兵,他领兵抵御外敌,捍卫国土,诰授从一品“振威将军”。其子林朝聘从小聪慧,胆识过人,勇气非凡,在为官数年中,舍身为国,浴血奋战。在做余姚代理知县时,英侵略军兵舰来袭,他单身简从,乘轻舟直抵英营,面见英首领,表示“锦绣山河,寸土不让”,英军观其身着戎装,气魄非凡,又见余姚城头,旌旗飘舞,料定“背后有文章”,即令英军舰退走,余姚遂转危安,道光皇帝御题“忠勇可喜”金字牌匾赐予林朝聘。

悠悠爱国心,拳拳赤子情

林肇文牧师就是在这么一个氏族大家庭里长大,他从小聪明睿智,懂事开始就喜欢跟在族里长辈身边,听他们讲先辈的故事,特别爱听林朝聘的英雄事迹,他常常想象着自己身穿戎装,头戴蓝翎,怒目而视指着英军怒骂,奈何从小体弱。他就读于培英小学,之后得到教会资助考入福州三一中学,并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读农经专业,获硕士学位。林肇文生长在基督教家庭,但他深知“国之休戚荣辱,即民之休戚荣辱。未有国将亡,而民独能幸安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他教导信徒要团结一致,国家危亡之际,一致对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林肇文牧师在担任史荦伯中学校长期间,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日军丑陋嘴脸,支持共产党的工作,为革命培养人才。他组织学校师生参加全县抗日救亡宣传,特别听到台儿庄大捷后,带领师生走上街关,表演街头剧,以庆台儿庄大捷;与县超古中学、精英女中、毓馨女子初中等学校师生联合组织宣传队,上街痛斥日军暴行,并号召商家抵制日货;此外组织师生劝募慰劳品,以慰劳前线士兵。

林牧师先后两次在杉洋教会牧养,第一次在1941年至1947年,时值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入侵福州,古田受到波及,英国差会拨款无法到达。教会经费日益困难,给教会事工及各项活动带来极大影响。面对困境,林牧师没有退缩,鼓励妻子姚嫦光与福州柴进医院离职回来的林望慧护士一起,联合举办了一个诊所,为杉洋百姓施行疾病医疗并为孕妇接生。该诊所先在路师姑屋,后搬迁到杉洋“三一堂”牧师所住房屋。这也解决了继永生医院杉洋分院停办后,杉洋百姓看病难问题。

1948至1950年间,林肇文牧师在霞浦教会牧养,并任中华圣公会教区福宁支区议长。此时差会援助教会的经济已明显递减,为了缓解经济困难,教会收入除田产外,发动信众积极奉献“自养”,发起筹募基金会,多方筹集资金,信众在传统的主日捐及感恩节上踊跃奉献,“自养”资金逐年增加,亦证明了教会的“自养”能力。1950年中国基督教发起了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霞浦县基督教积极响应,召开了“控诉帝国主义罪行大会”,林肇文牧师作为中华圣公会福宁支区代表,在会上控诉了帝国主义利用传教,把控霞浦教会,号召广大信众进一步肃清帝国主义在基督教内的流毒和影响,以实际行动响应“三自革新”运动。

1950年林肇文牧师退休后回到家乡,他退而不休,又再到杉洋“天一堂”教会牧养。林牧师到任时,教会已无外来收入,教会收入全靠自力更生。杉洋土地改革运动间,教会暂停礼拜活动,七区工作队就住在“天一堂”牧师楼,白天深入村民摸清土地情况、造册,晚上则在“天一堂”内召开减租反霸群众大会。林牧师在“天一堂”牧养期间,积极开展圣工,召开培灵聚会,坚固信心,挨家探访信众,鼓励信徒在极穷中拿出捐款,并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在“天一堂”时,上自富贵绅士,下至贫苦农民,残疾患者,他都能主动交往,并善于针对各自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劝勉和帮助,期间还下乡,卓洋、邹洋、岭里、西洋等杉洋四周十里都遍布他的足迹。同时,他带领“天一堂”信众迅速踊跃参加“宣言”签名,拥护“三自革新”运动,参加古田县召开的“三自革新”学习会。随后,每当主日,上午礼拜活动结束,下午他就组织信众学习国家《宪法》和党及国家方针政策,落实“仇恨美帝,热爱祖国,相信政府,真正革新”的十六字方针,提高信众政治思想觉悟,并学习“三自”办教会的精神,走“三自爱国”道路,办好中国自己的教会。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

林牧师深知“苟不教,父之过”,特别注重孩子的教育。不但承接祖训“以忠爱相劝勉”,还鼓励孩子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林牧师的三个儿子林建神、林建中、林建宇三兄弟都对革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被称为杉洋“林家三杰”,载入《古田县志》,载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册。

林牧师的大儿子林建神于1919年出生,在敌后潜伏时期改名林城。二儿子林建中,1928年出生。时隔一年,三儿子林建宇出生。作为林家的孩子,林肇文牧师寄予厚望,从小教导他们先祖林朝聘英勇事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滋生了对民族灿烂文明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同时也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三个孩子出外求学前,林肇文牧师特意为他们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中国古典书籍。嘱咐他们:“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他还说:“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父亲的教导和鼓励,也是他们后来工作的力量支撑。

林肇文牧师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三个孩子也亲眼看见了父亲作为基督教的牧师遵从基督教导,在抗日时期,从为人师表到走上街头义演,为前线抗日募捐及抗日游行等爱国举动。孩子们思考自己能为这个国家做什么。

林建神后来选择了医学,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军医,努力救治前线那些受伤的战士们为抗战,为国家尽一份力。他当时在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就读,为此写信给父亲,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于是林建神转到了福建省立医院。1939年林建省在福建省立医院入党,深入参与党组织在当地的工作。林建神被分配到国民党南京空军医院做医生,他以军医的身份在南京潜伏了下来,与大批空军飞行员们频繁接触,通过甄别、挑选,先后在空军内部秘密发展了30多名共产党员,并成功三次策反空军、五次策反海军。1945年上海解放,他被调到华东联络局工作。并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52年他申请调到上海市第一医院医生。之后被划为右派遣回祖籍,他没有任何的抱怨和自暴自弃,以精湛的医术在祖屋“八角楼”热情地为家乡父老治病,贫者分文不取,免费供药,被乡亲们称为“八角医生”。

林建中在其父兄的教育和影响下,于1945年在福建协和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地下党支部委员,闽东游击队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著名的淮海战役、襄樊战役、渡江战役和进军大西南。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六纵队敌工干事、新华社三兵团川东军区分社记者等职务。解放后,林建中先后任云南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处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于1978年8月起任云南省广播电视厅厅长。他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身体力行,为云南省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和发展献出心血才智。

林建宇看到两个哥哥先后入党,不甘落后,于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任党支部书记、交通要员等职。1948年初由党组织委派到福州协和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读书,组织创办《拂晓报》。解放初期,林建宇在福建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任南平地委党校政治指导员、生活队长等职务。自1956年起都在国防科技部门工作,长达30余年,为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工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和荣誉证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肇文牧师一生爱国爱教,爱国是将他个人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的一切利益。他秉承家风家训,善于教导自己的三个儿子恪守不渝,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