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勤学爱国爱教的楷模薛平西》](http://fzqht.com/wp-content/themes/justmedia/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薛平西,1904年出生于平潭流水乡白土埕村(今流水镇五埕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薛平西父母都是基督徒,由于家庭的熏陶以及后来的机遇,他在人生道路上选择了终生奉献。
1925年,薛平西从福州三一汉英书院毕业。192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并于次年获得该校神学学位;1931年春,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31-1942年,任福州三一中学高中部主任。1942-1944年任“三陶”联中副校长、陶淑女校校长。1936年6月,他与陈宝珍姊妹(1934年毕业于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结婚,二人育有1子1女。1944年6月至1955年,任圣公会福建教区办事处主任兼主教侍牧。1948年1月至1950年9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威克利荷夫教育学院,以及爱尔兰三一学院进修,期间兼任谢菲尔德座堂和利物浦基督堂牧师。1955年,经张光旭主教提名,他和刘玉苍在上海被祝圣为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副主教,同时被祝圣的还有丁光训主教。1981-1992年,薛平西主教连续两届担任福建省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1982-1983年,在他主持下,筹办了福建神学院,确立了“以基本信仰为基准,为教会培养传道人”的办学意向。1983—1994年,他是第一任福建神学院院长,同时在一年专修科(1982年)和两年专科班(1983-1990年)教授《圣经》史地和神学课程。薛平西主教学问渊博、信仰虔诚、坚守真道、平易近人。1995年2月1日,因肌体衰老,他在福州施铺安然去世,享年91岁。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勤学爱国爱教的楷模薛平西》](http://fzqht.com/wp-content/themes/justmedia/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勤奋好学的典范
薛平西在建瓯读完小学后又在教会牧师和开宗学校老师的引导下。1921年开宗校增设初中班,经美籍校长马尔庚同意,他破格进入初中当插班生,薛平西以聪慧与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初中学业。1934年,他又由福州教区保送到上海神学院深造,1938年毕业于上海神学院。1939年至1947年,薛平西一直在福州教会担任牧师。1943年春,他升任为张光旭主教(福建教区第一位华人主教)的侍教。从此,他一直随同张主教在福建境内四处巡视,并兼任福州教会传道工作,传播福音。1947年,圣公会分管东方事务干事屈定伯到远东地区巡视,途经福州。福州教区派薛平西陪同屈干事往省内各地教会视察兼作翻译。当时全省信徒有两万多人,是有史以来最兴盛的时期。屈干事了解情况后十分满意,特别是薛平西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教会工作的丰富经验,为他了解情况提供了不少帮助。回到福州后,屈定伯在教会里赞扬了薛平西。张主教遂向屈干事提出由他向英国教会推荐薛平西赴英深造的请求,屈定伯一口答应。不久,薛平西就接到赴英国进修一年的通知。
1948年1月,薛平西尚未过完春节就告别了教友前往英国。当时,英国尚未从战争中完全复苏。薛平西所到之处,到处可见被德国飞机狂轰滥炸留下的残垣断壁。他一到英国,就被派往利物浦的一个普通教堂,以见习副牧师身份,边参加工作边进修。三个月后,他又来到菲尔德的座堂(中心教堂),正式担任副牧师,也经过了三个月。半年后,他来到牛津大学威克里夫神学院专攻神学,进修了一个学期。来到英国之前,原规定薛平西留学的时间是一年,但由于英国教会认为他是一个人才,临时征得本人同意,延长了学习期限。他实际在英国呆了两年多。第二年里,教会专门送他到北爱尔兰的一个叫贝尔法斯特的教育学院进修教育学。薛平西也希望能在教育方面为教会多做些工作,故欣然前往学习。这一年,他纵览了英国、德国、苏联、美国以及欧洲各地的教育状况,改变了以往教育必须依靠教会的看法,感悟到教育要兴旺,还是要靠国家与政府,只有政府重视,教育事业才有生机。这也为他后来回到祖国在发展教育、管理学校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根基。
爱国爱教的楷模
1950年,薛平西在英国进修期满,该是返回祖国的时候了。此时,福州刚解放不久,基督徒们对共产党政策尚不能有全面地了解。又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英国教会中的牧师、教友以及已经来到国外的好友们都纷纷前来劝说薛平西不要回国,但他最终选择回国。他认为爱国是必要的,爱国就是祖国需要你的时候,你要在。这也是他来英国留学的初衷,努力求学就是要服务祖国,服务中国教会。当时,他一直与国内亲人、教友保持联系。从信中,平西得知新中国的不少情况。新中国政府允许信仰自由,福州教会还和以往一样存在着。国内传来这些好消息,更加坚定回国的信心。
1950年初秋,他先回到香港,恰巧从国内传来周恩来总理前不久召集宗教界人士座谈教会前途的消息。香港教友们争相向薛平西描述周总理如何亲切接待教会爱国人士。这使他进一步了解共产党人的坦诚胸怀。虽然还有一些教友劝他留在香港或者前往新加坡,都被他谢绝了。他一到福州,即放下行李,奔往教会,看望他的亲属和教友们。大家见到他,先是大吃一惊,继而又十分激动、高兴。他望着久别的教友们,望着这山河依旧却风采崭新的故乡城市,心里热乎乎的。在一次座谈会上,他讲述了这段赴英留学及回国前后的经过与感受,他深情地说:“从我踏上这魂牵梦萦的故乡土地这一刻,我这一生走向天国历程新的一程,也就开始了。”
薛平西回到福州后,重视教育,把自己所学的运用到学校教学之中,先后任福州三一中学(今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主任。1951年8月1日,福建省文教厅奉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训令:接办私立陶淑女子中学,并与福建省福州第二中学合并办理,1952年8月第二中学改名为福州大学附属中学,1953年9月福州大学改名福建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改名福建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作为全省教会的负责同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薛平西老主教脑海里占据最大分量的问题是接班人的事。基督教的自治、自养、自传事业日益兴旺,全省教堂从原先4所扩展到500多所,教徒已达40余万。然而全省神职人员只有一百多,平均年龄60岁以上。薛平西在1983年开办了福建神学院,亲自讲授系统神学、宗教历史和地理等课,选拔有见识的年轻人去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和上海华东神学院深造。他曾对外国来访者说:“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年轻教士、牧师和主教!”
他积极投身基督教改革,为肃清基督教内部的帝国主义影响发挥了作用。他与张光旭主教参与了以北京吴耀宗先生为首的基督教界爱国人士联名发表的《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宣言,积极推进基督教的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受到了全省广大基督徒的热烈拥护。他当选为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顾问等职务,不久又兼任福建神学院长。他从1955年起就受福州市政协邀请,连续担任一至五届福州市政协常务委员、省政协一至四届政协委员。文革后,他升为福建教区主教,更致力于探索基督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路径,把福建教区的“三自”推向全国前列。
薛平西主教病逝于1995年农历正月初二,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教会工作。他一生献身于基督,同时把“爱国”二字深深地铭刻在心中。主教的上进求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主教的爱国之情是我们所当效法和追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