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忘我奉献林光荣》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忘我奉献林光荣》

林光荣,1898年7月24日生于屏南县路下村基督教家庭。青年时代先后就读于古田私立初级中学、福州私立鹤龄英华书院、福建私立道学院(神学院),继而在英华书院任教员。1930年由教会资助到美国耶鲁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任福州基督教仓前山教堂主任牧师。1940年,复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而后在美国工作两年。1944年回国,任福建协和神学院教授兼教务长。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忘我奉献林光荣》
林光荣博士于华南女院礼堂结婚照,华南女院校董事高智牧师主礼(相片由池志海提供)

励精图治振兴教育

福州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对外开埠通商的五个口岸之一,是较早接触到基督教的。当时教会把建设神学教育机构、培养当地华人神职圣品人员作为宣教工作重心,其贯穿于整个近代福州基督教差传史。“福州协和道学院”就是因此而创办起来的。1910年,圣公会“真学书院”与卫理公会“福音斋”,以及公理会的“圣学书院”联合成立“福州协和道学院”。1932年,兴化、延平两个美以美年议会加入合办,1935年中华基督教会再加入联合办校,改为“福建协和道学院”,1944年林光荣博士任教务长。

1947年“福建协和道学院”改为“福建协和神学院”,成立董事会。张光旭主教当选董事长,杨昌栋任院长,林光荣任教务长兼福州五、六所私立学校的董事及董事长。为提高教学质量,他们提出:协和神学院与南京金陵神学院、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三所院校合作办学。该院学制分为4种:道学科(4年制)、神学士科(5年制),凡是正式高中毕业生考入后,读完两年普通大学课程(男生在福建协和大学、女生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再读两年或三年神学院课程后毕业;专科(2年制);进修科(1年制);附设圣经学校(2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

1948年杨昌栋调任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光荣任福建协和神学院院长。为了加强和健全学院的师资队伍及行政机构,学院在林光荣院长的带领下,攻克时难,励精图治,强师建院。学院特邀多位老师加盟,还开设了更多的课程,大大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令学员们获益匪浅。开设的课程除了神学之外还有社会学、政治学、工艺学、养蜂学、公共卫生学、畜牧学等课程。

在学院管理方面,林光荣院长强调“自治、自养、自传”,并制定了在最短期内“实现自力更生”的办学方针。学院在解决自身生活问题的前提下,从事教会工作。此后入学学生人数空前增加。

共克时艰与国同心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协和大学经济来源锐减。林光荣等人想方设法到处筹募经费,号召学生团结互助、生产自救,降低教职工的薪金,自制教学用品,做到开源节流,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终于渡过难关。同时,学校的各项行政组织得以巩固、完善与健全,校务会议议决的各项任务得到了坚决执行,有力地推进了战时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1947年5月,全国学校提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福建协和大学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大游行。其间,福建协和神学院的学生中有中共地下党员余仲光等开展革命活动,林光荣院长积极支持自己的学生投入革命。国民党官员要他参加国民党,他毅然拒绝。也有美国友人促其携眷出国,他都一一辞谢。

1948年12月,校董事会聘请林光荣、檀仁梅等组成校政委员会主持校务。他们积极主张并实行神学院的教学改革,增设有关农业生产、家庭手工业知识等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毕业生能从事一些生产劳动。1949年9月,福建人民政府召集各校长开会,要求加强学校的领导机构,执行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法令。林光荣院长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支持政府收回教育权的主张,同时贯彻人民政府有关宗教方针,与福建教会一同组织教徒开展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爱教运动。1952年,全国神学院院系进行调整,福建协和神学院合并到南京神学院,成立金陵协和神学院,林光荣任该院董事、教授兼图书馆长。

爱国爱教服务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林光荣院长拥护党和人民政府,拥护中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1950年,福建教会开展“三自”爱国运动,林光荣是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要成员之一。他践行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的“博爱”理念。在办好教育的同时,不忘管理教会;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不忘引导基督徒要实践“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教导。

林光荣院长在天安堂担任主任牧师期间,非常注重服务事工。在福州市基督教天安堂八十周年纪念会上,他倡导教会与基督徒要关爱家庭、服务人群。他提出:对于在家中有疾病的,当请教会的女执事或护卫巡视看顾;对于没有工作的人,当帮助其介绍工作;对于老弱不能工作且无依靠的人,就当酌情施济。

由于当时社会卫生条件差,患病的人甚多,林光荣院长将教堂的一些房间开设为临时施诊所,又时常特许贫寒病人就住,以及免费为人们施种牛痘疫苗。对于那些终日劳动的工友来说,教堂也成为了他们安静小憩的好地方,林光荣提出“宜设工友俱乐部,指导有正当的游戏,教导民众音乐,互相团契”的服务理念。

林光荣开创识字运动,对于那些贫穷上不起学的儿童,专门为他们开设半日义务学校和夜间学校。他还开设妇女识字班,利用自己在福建教育界的影响,将一些名师大家带到众多失学的孩童中间,为他们教授国语等课程。对此,林光荣的妻子程赛月教授专门指出:“在牧师屋附近有一些地方,有很多儿童,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终日在路上奔跑呼喊。他们虽有家庭与父母,然而好似无人牧养之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林光荣院长于心不忍,出于爱心,收留这些孩子,邀请有志青年老师一起参与教育孩童的工作。当时十五位教员虽都有自己繁忙的工作以及家庭子女,然而,他们在林光荣院长的带领下“风雨而来,诚为难得”。

林光荣院长退休后,仍每天坚持读报、写笔记,关心国家大事。1988年3月病逝于北京,享年90岁。纵观林光荣院长一生,他呕心沥血,热心教育,为福建教会培养人才;适逢国难之时,他爱国爱教,团结信众,共渡难关;建国伊始,他拥护“三自”运动,服务社会,服务人群。他的一生是心怀国家、心系教会的一生。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忘我奉献林光荣》
△林光荣博士任神学院院长期间的工作照(相片由池志海提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