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学界泰斗檀仁梅》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学界泰斗檀仁梅》

檀仁梅1908年出生在永福县(今永泰县),号寒友,是福建省著名的教育专家。他5岁时入私塾学习,后转入教会小学。1923年,免试升入福州格致中学,每学期考试都得第一名。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穷,不得已与同乡前往南洋谋生。在新加坡工作时因患麻疹险些丧命,病愈后转到马来亚一树胶店当店员。一年后又到泰国一橡胶园当小店伙计,1928年夏回国。同年秋,檀仁梅被聘为永泰同仁中学代课教员,任教英语和数学两门课。1930年,他免试升入福州协和学院教育系学习。1934年毕业,因成绩优秀被留校任教。1936年,被公派前往耶鲁大学学习,后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获教育科学硕士学位。1940年,获得教育科学哲学博士学位(是永泰县第一个博士),檀仁梅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

回国后,檀仁梅历任福建协和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及福建省立师专教务处主任等职。1940年编著《中国近代中等教育史》(英文版)一书。1943年发表《福建中等教育的师资问题》和《农业职业教育的实际问题》,为教育界所瞩目。他先后与陈懿祝合编《汉美对照教育心理学辞典》、出版《美国教育的改进》一书,翻译《美国大学课程的改进》。1951年任福州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和教育系主任。1958年任福建师范学院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并兼函授部主任和附中校长。1972年任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次年,任外国教育研究室主任,著有《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与教学》。1978年参加编写《科技英语读本》。翌年,翻译《韦氏大辞典》部分词条。1980年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参与编译《英汉教育词汇》等。他还合编《比较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翻译《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等书。同年,檀仁梅当选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及省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

在学校教育教导上的贡献

檀仁梅教授一生致力于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孜孜不倦地探索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是一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专家。

重视调研

檀仁梅教授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将经验概括上升成理论。“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他亦是以身作则,教导学生重视调研。据他的同事回忆,有一次他在岭后旧家的小客厅里,亲切地问年轻同事大学学什么课程,外语学得怎样,毕业论文写什么,担任什么社会工作。他谆谆教导说:“你大学阶段学的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参加工作后许多知识必须重新学习。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是教学研究科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工作方法,只有方法正确才能做出成绩。”他列举了四十年代在福建协和大学教务处工作期间调查全省中学师资情况和五十年代对附中化学科教学经验调查总结的例子,证明了调查研究是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步骤。他说:“下去调查要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师生求教;要实事求是,不带框框;要有数量分析,善于用统计数字说明问题;最后,还要写出书面报告。”檀仁梅教授于1942年在《中等教育》第一卷第八辑刊登《本省中等学校师资问题》一文,在文章中罗列了大量统计数据说明本省中等学校师资匮乏的情况,有力地论证了教育必须改革的道理。另一篇是刊登于1956年《福建师院学报》关于师院附中薛攀达老师化学教学经验的文章。檀教授当时任福建师院教务处处长兼附中校长,他带领调查组深入附中,通过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分析学生试卷和作业等系列调查研究活动,对化学教学经验做出科学的总结。檀教授的这篇论文在全校科学讨论会上宣读后,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对当时师范学院面向中学、联系中学实际的教学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培养新人

由于檀仁梅教授在师范教育研究方面的贡献,国际师范教育协会于1984年邀请他参加该协会第31届世界年会。国际师范教育协会是由各国的教育团体、师范院校和师范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国际教育组织。它通过召开学术讨论会,组织会员之间互相访问,编印师范教育出版物,以交流各国师范教育经验和科研成果,促进师范教育质量的提高。该协会每年轮流在不同的国家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1984年7月在泰国曼谷召开第31届世界年会,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师范教育在争取最优化中应有的改革”。当学校决定檀仁梅教授出席泰国会议时,他提出与同事共同出席会议。同事觉得自己英语水平低,同与会者交流有困难,不适合参加。檀仁梅不同意这个看法,并说:“你是师范教育研究室的负责人,参加会议的论文是你写的,你完全有资格参加,英语不好我可以当翻译,年轻人要敢于出去闯。”第一天学术讨论会由美、英、中国和卡塔尔代表宣读论文,当檀仁梅教授用流畅、准确的英语宣读完论文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会后有近二十个国家的代表向檀教授表示祝贺,并表达要到中国参观学习。檀仁梅教授和学生联合署名的论文被收入大会论文选,并刊登在美国《师范教育》杂志。檀教授在回国途中写了一首诗表扬同事:“杖国飞行责不轻,同行得力可安心;年轻识广关怀甚,老练多能实可钦。”可见他对年轻人的爱和肯定。在教育专业课的教学中,檀老开设多门新课程。他在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门新课时,要求教科所的青年教师去听他的课。第二年,他要听课的老师每人写一章教材,并分别上台讲课。第三年他就不上这门课,而让青年教师接棒讲授这门课程。檀老就是采取这种以老带新的办法,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年轻教师。正如同事在《教育家的风范——记檀仁梅先生辛勤耕耘的一生》文中所说的:“他就是这样甘当人梯,无私奉献,主动让中青年踏上他宽阔的肩膀,更快地登上科学的高峰。”

在教会“三自”运动中的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爱国的基督教徒和全国人民一起热烈欢迎新中国的成立。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文规定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基督教是“洋教”印象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并未完全消除。

1950年春,吴耀宗等爱国基督徒为宣传全国政协会议精神,了解各地教会情况,组织了基督教访问团,到各地去了解教会解放后所面临的困难。而后吴耀宗等人来到北京,就教会的困难向周恩来总理反映。与周总理交谈后,吴耀宗等基督教领袖认识到,基督教遇到困难的症结,是它长期与西方殖民主义相连接的历史,引起人民的反感,要得到中国人民的理解和认同,不是单靠政府的“命令”可以解决的,基督教必须自己寻求取得人民信任的途径,即“自动地肃清帝国主义在它里面的力量和影响”。于是有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宣言(简称《三自宣言》)。全国各教派、青年会、医院以及教会学校等四十个人最早签名支持,教会学校代表有7人,其中一人就是福州协和大学文学院院长檀仁梅。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发展。

早在1949年,檀教授就写了《农村教会的危机》一文刊登在《金陵神学志》(第24卷3期64页),阐述他对教会的爱和祈盼。他勇于担当、忧国忧民,关心基督教的发展。在《基督教学校教师与人格培养》文章中,他指出基督教学校所需要的理想教师应具有下列品性:1.坚定的信仰;2.基督化的人格;3.丰富的“学验”(学识和经验);4.良好的教授法;5.专业的精神。他还说,有好人就会办好事,看似很合逻辑,但事实不是这样。有好人,还要有好制度,制度不良,好人会英雄无用武之地,结果非同化即逃走。檀教授到了一个学校,就把学校当为他的第二生命,这种爱的思想和合一不可分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反思的。檀教授还写有《青年会与社会》《基督教革新的当前任务》等。这些教导仍然是我们今天办好学校、办好教会所当学习和需要的。

檀仁梅教授毕生从事教育科学事业,以献身师范教育为荣,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力量。在教育工作中,他特别重视教书育人,对青年学生循循善诱,对中青年教师和干部热心指教。上世纪四十年代,他编写出版了《怎样读书》《怎样待人》等著作,指导学生在做学问的同时学会做人。他为争取中国基督教的独立自办,参与发起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这是载入中国基督教史册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件。1992年,他获得国务院颁予的国家级专家津贴证书。同年,被授予省“优秀教育世家”的光荣称号。当选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民革福建省委常委、顾问,福建省政协常委。1993年2月4日因病逝世,享年85岁。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学界泰斗檀仁梅》
檀仁梅教授《农村教会的危机》一文刊登在《金陵神学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