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基督教女教育家王世静》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基督教女教育家王世静》

王世静是华南女子大学历史上首位华人女院长。在执掌华南女子大学的22年时间里,历经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她以非凡的恒心与毅力、智慧与才华带领华南女子大学于困境、绝境中生存、发展,终使华南女子大学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有了一席之地,在华南女子大学的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她是少数兼具貌美与才美的智慧女性,至今令人赞叹。

本是大家闺秀,却成巾帼英雄

王世静1897年出生于福州一个望族家庭,从小在教会学校念书,笃信基督教,随家人在武汉、北京等地生活并进入当地教会女中学习。她伴随着中国社会封建制度的崩溃与西学东渐的社会剧变度过了其幼年与少年时代。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基督教女教育家王世静》

1911年清亡,因父亲病故,她随母回原籍福州。1913年入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前身——华英女学堂预科班就读,1919年赴美国晨边学院学习,后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并获化学硕士学位。1924年回母校华南女子大学任教。1928年校董事会任命王世静为校长。1929年7月王世静从美国密歇根大学进修回国接管校务,任华南女子大学的第三任校长,直至1951年华南女子大学停办,与福建协和大学合并成立福州大学(现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新中国成立后,王世静担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省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1950年7月28日,《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即《三自宣言》)首先在上海发表,表达了中国基督徒决心脱离帝国主义的控制,走“自治、自养、自传”(三自)的道路。在吴耀宗先生的带领下,全国有40名基督教领袖担任该文件的发起人,其中福建教会就有王世静、陈芝美、檀仁梅、丁先诚四人。王世静虽为女儿身,却展现出巾帼不输须眉的气魄,在中国基督教的教会史册上留下了她的芳名。

1952年2月开始,学校开展“三反思想改造运动”。3月21日,王世静在会上表示决心: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实现思想改造任务。同年6月15日,福州大学与省师范学校合并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称为“福建师范大学”)。王世静退任图书馆馆长,她服从组织决定,工作尽心尽责。

1958年8月,退休回家养病。退休后,她继续担任二、三、四届省政协常委,积极参与政协的活动。1983年9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

王世静曾说“过去、将来,我都属于华南”。长于斯成于斯,她已然与华南融为一体,成为华南精神的代表。

鞠躬尽瘁办学,培养国之栋梁

王世静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达她致力于提升中国妇女地位和改善中国女子教育的理念。如1930年就职典礼中,她说:“我愿竭心尽力,基于对华南女院的忠诚,为中华女性实现大学教育的理想……本人定当竭尽所能履行职守,提高学院学术水平,培育中华女届之领袖……。”

王世静关心学校师生发展,不断健全学科门类,引入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设立中文、外语、教育、家政、数理、化学、生物7个系。华南女子大学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其中78%的学子成为当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部门的中流砥柱,创造当时全国最高的就业率记录。政府当局肯定了华南校友对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并于1933年6月,准许华南女子大学临时立案,更改校名为“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王世静校长说:“校友们的杰出表现才是大学得以成功注册的关键。”

1937年在与东南亚华侨的谈话中,她坚信:“华南女子学院作为中国南方唯一一所专门的女子大学,完全有责任在提升妇女界,特别是海外华人妇女的生活水准上做出贡献。”同时她东奔西走为学校募捐,她前往香港、广东、东南亚等地探访华南校友,为华南女子大学的发展募款。东南亚当地报纸评论:王世静是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她的演讲强烈地吸引着本地听众。

抗日战事起,1938年6月21日,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迁往南平山区,南平的美以美会让出了中学的校舍和医院,作为学院的校舍与实验场所。在南平的学习生活中,师生们同甘共苦,历尽艰辛,最终完成了学业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抗战胜利时,福州的校园在战火中被焚毁。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历时三个月才全部从南平迁回。同年,学院学生总数已达228人。

1947年,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在美国召开战后复兴会议,王世静在会上报告了华南女子大学在抗战期间坚持办学的情况,会后还到各大学演讲,备受欢迎和赞赏,许多美国人士和华南在美校友纷纷解囊相助。美国联合董事会为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筹款五万美元,作为彭氏楼的修复费用,中国教育部也给予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半年的办学补助款。解决了经费上的困难,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又像往年一样正常的开学。曾任福建协和大学校长的在华美国传教士高智评价:“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大学能像华南女大,在短短的十年中进步得这么快。”同年3月13日,波士顿大学校长亲自给王世静颁发了人文科学荣誉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王世静领导师生坚持正常教学,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基督教女教育家王世静》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2月16日,美国宣布冻结我国在美国的资金,华南女院经费来源断绝。不久,政务院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中央教育部召开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会议,王世静和陈叔圭代表华南女院出席,她们一致拥护人民政府接收学校自办的决定。

1951年2月16日,福州协和大学和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联合成立两校合并的筹委会,严叔夏、王世静分任正、副主任委员。4月12日,两校正式合并成立福州大学,设立校务委员会,严叔夏任省文教厅厅长兼任主任委员,王世静任副主任委员,她也分管总务处,处理日常事务。

王世静就任院长期间,华南女院为社会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女性,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有华南女儿的身影,如心理学家刘永和、妇产科专家夏美琼、英语教师潘欢怀、航天高级工程师方爱琼、化学家苏剑芳、革命烈士魏雪馨、特级教师林碧英、海军高级工程师萨本茂、文学教授陈钟英和研究员刘美珍等。王世静校长一直关心福建女子教育发展,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福建的教育事业。

贯彻“受当施”理念,育“牺牲服务”精神

王世静一生践行的教育思想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与牺牲服务精神”。她任院长后,“受当施”的精神就一直贯彻在她的教育理念和日常工作中。此精神与治校作风通过学院教育灌输给学生并成为华南女子大学历代院长传承的精神财富。学院一直保持着这种社会服务的优良传统,即便是在抗战极为困苦的条件下,仍长期坚持开办少女识字班、贩童夜校、创办《通俗周报》、开设家庭妇女进修班、平民妇女福利社、开设劳工婴儿园、儿童健康社等,为文盲妇女和儿童提供免费教育,普及卫生常识。她还设立社教推广委员会、社会服务中心等。

在抗战时期,王世静积极组织华南女院师生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她组织在校师生节衣缩食,每人认购十块银元的救国债券。组织学生深入城镇农村,开展三个月的抗日爱国宣传活动。举办募捐、义卖、上演话剧、举办音乐会等活动宣传抗日爱国活动,把所得收入用于慰劳前线战士、救济难童、捐献“青年号”飞机等。特别是在1941年福州沦陷,日寇北犯,在大湖战役中,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全体师生爱国支前的出色表现,为战役胜利起到了出乎意料的作用,得到军民们的高度赞扬。

除了支持前方将士抗敌外,王世静和学院根据“受当施”的校训,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社会服务的精神。当时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自己的住宿条件极其简陋,办学资源亦十分有限。1942年初,学院专门设立“社教推广委员会”用于指导学生的服务事业。王世静在1942年的报告中提到:“学院在山脚下建起了一座两层的建筑作为学院的社会服务中心。”在南平设立的这座社会服务中心昼夜开课,为附近那些没有机会受教育的妇女、儿童提供免费的教育。由于印费太贵,家政系和教育系的学生们就自己撰写简易的教材。中心还提供阅览、康乐、茶室和厨房等设施,为酷暑天负重赶路的妇女提供茶水,为妇女群体提供音乐、烹调、科学常识等方面的教育。作为实习,华南的学生每周必须来此服务两个小时。可见,王世静管理下的华南女院,时刻都在弘扬着“受当施”精神,积极地回馈社会。“受当施”是华南精神最凝练的概括,即健全的人格、牺牲服务精神与心灵的坚守。

作为基督教女教育家的王世静,她认为基督教的牺牲服务精神与学院所坚持提升中国妇女地位的办学理念是一致的,她更希望通过信仰的精神来达到中国妇女解放。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现状她提出:由于社会贫穷落后,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女子教育应该先培养“牺牲服务、爱人如己的精神,耐苦耐劳、努力不懈的气概”。

王世静投身教育终生未嫁,校友回忆“王校长美丽大方,雍容华贵,温柔儒雅,敦厚沉毅,追求她的人很多,她深信教育可以建国,决心奉献教育,终身不嫁”。这正如她在校长就职典礼上的宣誓“……本人当竭尽所能履行职守,提高大学学术水准;培育中华女界的领袖,丰富国人的家庭生活,促进教会活动,保持大学牺牲和服务的精神……”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