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报国书生丁先诚》](http://fzqht.com/wp-content/themes/justmedia/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百年激荡,回望辛亥。一场革命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近代中国走向民主共和。在这场革命中,有一位爱国者——丁先诚牧师,是清末最早参加革命的民族斗士之一,在美国著名学府留学多年,回国后参加了福建同盟会起义。丁先诚心中满怀赤诚之心,致力于祖国富强、人民富裕的报国行动影响了后世人。
毕生奉献宗教和教育矢志不移爱国爱教
丁先诚生于1891年9月,号善心,古田籍,自幼在牧师家庭成长,其父亲丁大梁牧师,毕业于福音书院,一生服侍,在为人和信仰上丁先诚深受父亲的影响。
△左二是丁大梁,左三丁汉波,右二是丁先诚,祖孙三代合影(池志海先生提供)
1906年父亲将丁先诚送到美以美会创办的教会学校就读。1914年从福州鹤林英华书院毕业后,赴美勤工俭学,先后就读于美国西南大学、波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获得文学学士、教育学硕士(M.S.)和宗教教育硕士(M.R.S.)学位。1919年回国后,担任过福建协和大学教育系教授、代主任,中华美以美会全国宗教教育总干事,福建省基督教协会教育部部长,卫里公会教育部部长,义工短期训练班总干事。1950年9月,参与了全国各教会领导人共40人向各地教徒发出题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宣言签名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丁先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担任过福州市人大代表、仓山区人大代表、民革仓山区主委等职务。1979年逝世,享年88岁。丁先诚先生,饱读诗书,为宗教和教育献上了自己的一生。他的爱国热忱影响了那个时代的许多人。
以拳拳赤子心谱写浓浓爱国情
1912年4月19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来到福州。次日上午,福州基督教各派领袖在烟台山天安堂举行欢迎会,孙中山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各界人士踊跃参加,座无虚席。会议由时任美以美会省会区长、天安堂主理余淑心博士主持。丁先诚书法健美,担任这次同盟会福州演讲的书记员,他将孙中山演讲完整记录下来,向国内外传播。在场人士听后如醍醐灌顶,深受教育、启迪和鼓舞,立志革命。
丁先诚的爱国之心自幼就有,早年他就读于鹤龄英华书院,擅长组织活动,是校学生会的会长。这个学校是同盟会在福建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同盟会骨干、孙中山的挚友黄乃裳在此工作,曾担任英华、福音、培元三所书院的教务长,以此为掩护开展反清活动。丁先诚在这里参加了同盟会,是福州第一批剪掉长辫子、与封建社会决裂的青年。据校史记载,“1911年春,英华学院的祈宣同学带头剪掉发辫。表示坚决反抗清朝帝制。丁先诚等同学纷纷响应,英华学校成为福州最早一批剪掉发辫的学校。同年春夏季,英华、培元、福音等书院学生。以桥南社体育会名义。每早晨在麦园顶集合,进行军事训练并参加演习,为武装起义做准备。”
孙中山先生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得出了一条经验:要进行武装起义,炸弹是需要量最大的武器之一。福建同盟会于1906年成立了福州桥南社(今仓山区),计划制造炸弹。可是,福州的革命党人当时还没有掌握炸弹制造技术,便派施亮生、黄光弼两位同志前往日本东京学习造弹技术。回国后,试制了数枚炸弹,并打算试爆。由于此种手提炸弹的外壳是铁铸的,爆炸时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当时,福建革命起义的时机尚未成熟,革命党人怕进行试验会引起官方注意,使革命组织陷于被动,且铸铁亦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就把此事搁了下来。至1911年,革命时机已经成熟,时革命党人李质文(启藩)从海外学到另一种轻便炸弹制造术。此种炸弹的外壳是用铅铁制造的,内中填铁屑、玻璃片、硫酸、水银、火药等各种配料,制造费用省,爆炸音响不大,杀伤力尚强。于是,便决定大量制造。当时,李质文在下渡(下藤路)周厝弄(巷)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孤儿院任院长,造弹工场就设在孤儿院内,他利用洋人作为掩护,使官府不敢前来寻找麻烦。在同盟会总机关部派员支持下,临近起事的那几天,每两小时能造出“手榴弹”200枚。起义开始后,由学生组成的炸弹队和洋枪队从仓前山出发,奔赴城内,配合起义的新军,占领了于山。
在辛亥革命爆发前,黄乃裳以福州桥南社体育会的名义秘密开展军事斗争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并从中挑选一批骨干组成“炸弹队”(敢死队),丁先诚是成员之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福建的革命党人积极响应,决定于11月9日发动起义。11月8日晚,丁先诚等42名“炸弹队”成员秘密潜入福州城内,翌日参加攻打于山的战斗。胜利后,被福建军政府授予二等勋章。
教会本土化实践推动“三自”革新运动
20世纪初在民族觉醒运动下发动的非基督教运动,一方面使西方教会做出基督教本土化的应变措施,一方面引起了中国从教人员的关注,提出基督教“自传、自治、自养”的口号,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教会的本土化,但为建国初期“三自革新运动”提供了蓝本。基督教的“三自革新运动”,是中国基督教徒的一次真正觉醒,是一次影响深远的爱国主义浪潮。它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的阴谋,使中国基督教会真正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随着各地革新运动的深入开展,全国各地教徒响应革新运动,纷纷签名表示拥护革新运动。三自爱国运动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将全国基督教徒团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积极参加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革命志士丁先诚牧师,本着爱国爱教原则,积极地推动了该项运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丁先诚与陈芝美、王世静、檀仁梅等先辈一同率先响应三自革新运动的号召,割断与外国差会联系,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成立了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福建省基督教协会(简称福建省基督教两会)。时至今日,福建省基督教始终坚持着爱国爱教,遵循“三自”原则办好教会。
真相,总在历史最深处。纵观历史,爱国志士丁先诚牧师为福建宗教和福建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丁牧师的侄女丁友玲博士讲述,他留学回国时,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教育救国。他在教育和带领幼儿上有很高的造诣,他认为没有单枪直入的呵斥,没有面红耳赤的指责,而是选择悄然无声地滋养,远远胜于声势隆重的说教。于无痕处留痕,乃家教的最佳境界,给孩子创设温馨而愉悦的环境,默默地唤醒心灵的共鸣,敬天、爱人,巧妙地激发潜在的正能量,孩子才会像拔节的小树般昂扬向上,朝着灿烂的阳光长成最好的自己。丁先诚牧师肩负使命,他的革命热忱、爱国爱教之信仰精神,活化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缅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