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新中国最健康的人”马约翰弟兄》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新中国最健康的人”马约翰弟兄》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新中国最健康的人”马约翰弟兄》

一百年前,中国是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但中国体育人毫不气馁,默默地发展祖国的体育事业。正是这一代代体育前辈的付出,才有今日中国人在奥运赛场的辉煌。而被称为“新中国体育界一面旗帜”的马约翰弟兄,就是为中国体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奉献者。

1882年,马约翰生于风景如画的鼓浪屿,七岁那年父母双亡,从此与哥哥相依为命。但热爱体育的他却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利用岛上独特的自然环境,经常爬山、游泳、跑步,练就了一副好体格。

马约翰从小由教会抚养,在教会学校接受所有的教育,生长在浓郁的基督信仰氛围中,对他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对国家、人民的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信仰的熏陶。教会学校是中国最早开展现代体育运动的场所之一,酷爱运动的马约翰如鱼得水,从小就对现代体育产生兴趣,成为他一生事业的启蒙。

当年,外国人恃强凌弱。在学校读书时,有些外籍教师总是耻笑中国孩子无能、体弱,倔强的马约翰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立志要通过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国民的体质,正是这样的爱国心成了他一生为祖国体育事业奋斗的动力。

18岁那年,马约翰前往上海读中学,并于四年后考入圣约翰大学预科。在学校的七年时间里,马约翰是当之无愧的运动健将。赛跑、足球、网球、棒球、田径等项目他都是绝对主力。他在赛跑上更是表现出过人天赋,几乎包揽了学校运动会这个项目的冠军。不仅如此,马约翰也参加国际体育赛事,为中国争光。1905年,在上海举行的“万国运动会”上,马约翰参加了一英里跑(约1609米)的角逐。一开始四名日本运动员遥遥领先,他们还采取了阻挡战术,不让其他选手超越。当比赛快进入最后一圈时,日本观众开始欢呼雀跃,准备迎接胜利。此时马约翰感到,绝不能输给日本人,于是他立刻加速,以领先50码的优势获得了冠军。当时在场的中国人齐声高呼“约翰,中国!中国,约翰!”马约翰第一次参加比赛,就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新中国最健康的人”马约翰弟兄》
马约翰教授石塑

1914年,马约翰来到清华大学任教,成为化学与英语的老师。马约翰将信仰的理念活化在其工作、生活中。而他一生的精神动力,与爱的诫命紧密相连,即对基督、国家以及民众的爱。这从他的体育教学中就能看出。

马约翰认为,学生除了掌握科学知识外,也需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而且清华的学生是中国的骄子,更应该强身健体。于是他向时任清华校长的周诒春建议在学校发展体育事业。

据马约翰回忆:“我初来清华时教化学,对体育也很关心。有一次,跟校长谈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问题。因为有了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清华每年要送出100名学生到美国,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因此学校才考虑除了让学生念书,盖图书馆、盖大礼堂外,也要让学生搞体育,盖个体育馆。”马约翰“强国必先强种”的理念得到了校方的支持。1919年,清华大学建立体育馆,马约翰出任“体育帮教”,开始了其五十余年的体育教育生涯。

马约翰在清华大学敢为人先,大力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学校先后成立的运动代表队有足球、篮球、网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水球、长跑、游泳、滑冰、拳击等等项目。马约翰对工作一丝不苟,都亲自指导学生。因此清华体育教育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就创造了20多项全国纪录,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重镇”。这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改变中国传统文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马约翰对学生循循善诱,告诉他们拥有一副好身体,对于建设祖国的积极意义。让学生得以对体育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其中。他对学生充满爱心,以爱的鼓励帮助那些弱不禁风的学生。在马约翰悉心栽培下,清华学子练就了一副好身体以及顽强的意志力,成为祖国的栋梁。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刚到清华时,身高只有1.49米,跑个200米就上气不接下气。马约翰见状,就鼓励这位瘦弱的学生多加强体育锻炼,并教导他先进的体育理念。几年后,钱伟长的体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身高长到了1.67米,更成为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钱伟长在晚年深情回忆说:“马约翰老师不仅使我得到身体健康和体育竞技的锻炼,更重要的是使我得到耐力、冲刺、夺取胜利的意志的锻炼。这对我一生在工作上能闯过不幸的困苦年代,能承受压力克服种种艰辛而不失争取胜利的信念和斗志,为它创造了有力的保证。”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新中国最健康的人”马约翰弟兄》

当然,马约翰对于学生也非常严格,假如体育成绩不达标,不仅会失去出国深造的机会,同时也将面临无法毕业的问题。著名学者吴宓在清华就读时,各科成绩都是优等,唯独体育不及格。当他获得出国留学的通知单时,却被马约翰“扣留”在了学校。直到半年后,吴宓的体育成绩达标后,才得以前往美国。而有类似经历的,还包括文学家梁实秋等人。马约翰将体育列入学生毕业考核的做法,在今天已经被中国中小学教育所采用,足见其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竞技体育除了拼搏向上外,公平竞赛的道德也是非常重要的。马约翰作为基督徒,深知公义是一种美德,在体育竞技中始终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他时常教诲学生“球可输,体育道德不能输”。当时在一些校园体育竞赛中,经常出现打人、黑哨等等不正之风。于是马约翰与师大袁敦礼教授发起成立了五大学体育会(清华、北大、师大、燕大、辅仁),并担任会长。大力提倡体育精神以及体育道德,整治不良风气,净化了赛场秩序。马约翰更是以身作则,在他担任裁判的比赛中,都做到了铁面无私,秉公判决,得到了广泛赞誉。“亚洲球王”李惠堂曾经在一次比赛后,深情地握着马约翰的手说:“裁判公正,很好。”

马约翰曾经三次前往美国春田大学深造,丰富了体育理论知识。并写成了《体育的迁移价值》的硕士论文,强调体育运动对于社会的积极价值。1950年,马约翰又写了《我们对体育的应有认识》一文,进一步阐述了体育的科学价值,运动对生理的影响,以及体育和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化学、音乐、艺术、哲学等的关系问题。这些著作丰富了中国的体育理论,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影响了中国一代代体育人。

马约翰除了引进世界先进的体育理念,还根据中国人的特点,创作了近百套徒手操。这些徒手操动作活泼、简单易学,很快就得到了民众的欢迎,不少人通过锻炼,增强了体质。这是马约翰对于全民健身的积极贡献。

1936年,中国体育代表团远涉重洋,参加在柏林举行的奥运会,马约翰作为田径总教练随队出征。尽管因为长途跋涉,水土不服等情况,中国田径健儿未能取得奖牌,但这次出征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又来了!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清华大学迁徙到昆明,与北大、南开组成西南联大。在艰苦的岁月,马约翰仍兢兢业业地教导学生体育锻炼以及各种抗日救亡的技能。同时他还大力鼓励青年从军,为抗战尽力。

1949年初,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一些人劝导马约翰赶紧离开。而他坚定地认为:“金子终究是金子,银终归是银,铜终归是铜。……只要我们勤勤恳恳地教育了青年,共产党是会欢迎我们的。”

新中国成立后,马约翰先后在1949年以及1952年两次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并在1956年10月,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主席;1953年与1959年期间,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国家体委委员;从1954年起,先后当选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而在1966前的两次全国运动会上,他都担任了大会的总裁判。马约翰感慨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作了国家的主人。我们体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人民的责任心。我们要好好学习政治,提高觉悟,努力钻研体育科学,改进业务,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并立志“我要献出全部精力,为发展祖国的体育事业而奋斗!”

马约翰对新中国体育的贡献得到了广泛赞誉,他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同他们一起接见国外体育代表团。同样酷爱体育运动的毛主席对马约翰评价颇高,称他为“新中国最健康的人”。

马约翰确实老当益壮,76岁那年他还与一位中学教师一起,获得了北京市网球比赛的冠军,成为正式比赛中年龄最大的冠军。蒋南翔校长评价说:“马老以80高龄还能有这样的身体,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健康,马老是一个活的证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