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万婴之母”林巧稚》](http://fzqht.com/wp-content/themes/justmedia/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
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她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并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她不仅医术高明,医德医风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她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被誉为“卓越的人民医学家”。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2009年当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70位英雄模范代表”,并荣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少女心志愿为良医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厦门鼓浪屿(晃岩路47号)的一个基督徒家庭。父亲将这个灵秀小巧的女儿视为上帝的礼物,给她取名为“巧稚”,期望她长大后做事机敏灵巧,能被主使用。林巧稚果然从小敏而好学,学习和品格都表现突出,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她的老师卡琳小姐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为人谦卑柔和、爱人如己,给林巧稚的心灵成长带来深刻影响,使她立志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彰显基督的荣耀。1919年,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从厦门女子师范(即“高等女学”)毕业,并留校任教。然而,父亲“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叮咛激起她从医的强烈意愿。所以她义无反顾辞去教员的职务,矢志不渝要成为一名医生,解除病人肉体上的痛苦,拯救人的灵魂,以“爱”践行自己的使命。
1921年,林巧稚开始了她的医学征程之旅。北平协和医学院是当时亚洲一流的医学院,每年在800名考生中只招25人,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但在考场上林巧稚为了救护一位因心理紧张突然晕倒的女生,毅然放下试卷去救助,等她回到考场,考试已经结束,而她连试卷都没有答完,几乎不可能被录取。然而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她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原来,主考官认为她在考场舍己救人的善举正是医生最为重要的优良品格,最终决定破格录取她。
1929年,经过医学院八年时间的学习,林巧稚凭着自己的聪颖和勤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仅获得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学位,还获得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也是第一个拿到该奖学金的女性。毕业后,林巧稚被聘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成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从那之后,她在产房里度过了60多个春秋,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傅作义的小儿子、冰心的三个孩子、梁思成的两个子女,袁隆平院士和钟南山院士也是经林巧稚的手带到人间的。每一个由她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签名,她将每个孩子都视作自己的孩子。她说:“当小宝宝在我手上降临人世,那哇哇的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对我来说,那是上帝给我最好的礼物了。”非为人母,却是千万孩子的母亲。
医者仁心爱无止息
林巧稚从小就确立了一个理想:怀着非凡的爱做着平凡的事。她一以贯之以基督博爱之心关心每一位患者。例如:治疗中,她会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拉住病人的手……举手投足间都体现了对病人的关心。也正是这些关心的举动,感动了患者,也增强了他们对她的信任。她告诉生活困难的病人不用多花钱挂专家号,挂她的普通号,同样是她给她们看病。她甚至还时常资助穷困的病人购买营养品补身体。
1941年,日军入侵北京,北京协和医院被迫关闭。即使医院关闭,林巧稚仍没有回家避难,而是坚持留在北京。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10号租了几间房子,开办了私人诊所,挂牌行医继续医治病患,还经常为穷人免费施诊。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动荡年代,她坚守本心,医治了一个又一个患者,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在中华民族存亡之际,为一户户饱受苦难的家庭带去了希望。从1942年4月小诊所开业,到1948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恢复,六年的时间,在那个小诊所里,她填写了8887份病历。正如她早已立下的誓言:“我一刻钟也闲不下来,闲下来我的生命就会完结。只要我还活着,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医治病人。”因着基督的缘故,她将一件件善事,做在一个个不起眼的人身上,正如《圣经》所教导“愿你与人所同有的信心显出功效,使人知道你们各样善事都是为基督做的。”(门1:6)
行医中,林巧稚“只看病,不看人”,因为她深深知道在上帝的眼中从来就没有贫富差异,唯有对生命的关爱。林巧稚在北京开诊所期间,前来看病的妇女络绎不绝,她都一视同仁。穷人如果掏不起医药费,林巧稚就自己掏钱给她们付医药费。有时候,为了方便那些农村的贫苦妇女,她甚至骑着毛驴到乡村登门诊治。回到医院后,有时候护士会提醒她,待诊室里有早已约定等候的特殊病人,她总是头也不回地说:“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朱德夫人康克清在一篇回忆林巧稚的文章中写道:“林巧稚看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她都同样认真,同样负责。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林巧稚自谦道:“我愿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应是关爱。”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林巧稚用她的一言一行践行《圣经》的教导,让人感受到她那份不平凡的爱。
妇科先驱奉献毕生
林巧稚热爱自己的祖国,她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她身经清王朝、国民党统治和新中国三个时代,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她和许多爱国的科学家一起毅然留在祖国为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林巧稚写了篇《打开协和窗子看祖国》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抒发她对建立新中国的喜悦心情。她带着满腔的工作热情,以精湛的医术和服务大众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党与人民的信任,她历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及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1955年她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此时,她已年过半百,却仍争分夺秒地工作,为中国妇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她为了医治新生儿溶血症,查找大量医学资料,多次组织专家研讨,反复临床实践,终于制定出一套详细严谨的医疗方案,攻克了新生儿溶血症,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率;她亲自查阅上万份病历,组织了大规模子宫颈癌的普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妇女宫颈涂片检查,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正是这种严谨治学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使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
林巧稚是中华医学会的副理事长,妇产科学会的主任委员,《妇产科学》杂志的主编,全国通用教材《妇产科学》的评阅人。她还主编了多本妇科学术著作,以及《家庭卫生顾问》《育儿百科全书》等科普读物。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缠绵病榻的三年中,她仍坚持参与《妇科肿瘤》的编写,50余万字的著作,浓缩了林巧稚毕生对妇科肿瘤的探索和研究,记载了她为医学事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量。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2岁。为纪念这位中国卓越的妇产科医生、伟大的母亲——林巧稚,后人在她的家乡鼓浪屿修建了一座“毓园”,邓颖超亲手植下松柏青绿。她的墓志铭镌刻着: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这正是她一生所求,也是她的生命写照。林巧稚的一生爱神爱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冰心老人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这样写道:“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
林巧稚是伟大的,她在妇科医学领域取得了多么非凡的成就;林巧稚又是平凡的,她在平凡中坚守自己的初心,将爱充满在平凡的人群中。她用自己毕生的生命,谱写着爱的绚丽篇章,见证基督荣美的形象。
![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丨《“万婴之母”林巧稚》](http://fzqht.com/wp-content/themes/justmedia/themer/assets/images/lazy.png)